淡豆豉的功效与作用,淡豆豉的研究与常用药方

时间:2023-07-24 作者:顶高兴 来源:漂亮女人网

一、淡豆豉的食用方法

  淡豆豉丸

  功效:主治小儿一二岁,面色萎黄,不进饮食,腹胀如鼓,或青筋显露,日渐羸瘦。

  组成:淡豆豉10粒 巴豆1粒(略去油)

  用法:上药研匀如泥,丸如粟米大。每服1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服。取下如鱼冻汁,病根除矣,急与补脾。实者取而后补,虚者补而后取。

  来源:《普济方》卷三七九。

  淡豆豉蒸鲫鱼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材料:淡豆豉30克、鲫鱼200克、白糖30克

  做法:

  1、将鲫鱼洗净,去鳞及内脏,放入蒸盘内,在鲫鱼上洒上淡豆豉、料酒、白糖。

  2、将鱼置武火上蒸2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2次,每次100克,佐餐食用。

  淡豆豉鸡肉煲

  材料:淡豆豉25克,鸡脯肉400克,味精3克,精盐2克,白糖2克,黄酒5毫升,蒜蓉3克,酱油5毫升,鸡蛋1个,胡椒粉1克,植物油100克,洋葱丝10克,鸡油10克,淀粉10克,鸡汤100毫升。

  做法:

  1、将鸡脯肉去筋后切成4厘米长的条,放在碗中,加精盐拌匀后,加入鸡蛋清拌匀,再加干淀粉,拌至鸡肉条粘上粉浆备用。

  2、烧热锅,放油烧至七成热,投入鸡肉条,滑散至断红,倒入漏勺。

  3、原锅放回火上,留适量油,放入淡豆豉,煸炒几下后,下蒜蓉、精盐、白糖、黄酒、酱油、胡椒粉、滑油鸡条,加鸡汤烧沸,淋湿淀粉做成流芡,起锅倒入放在火上已加入鸡油、洋葱丝的热煲里,加盖,再煲半小时左右,离火,垫衬盘上桌。

  淡豆豉葱白豆腐汤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透疹,除烦宽中。 葱白发汗解表,宣窍通阳。

  材料:豆腐2~4块,淡豆豉15克,葱白15克。

  做法:先将豆腐略煎,然后加入洗净的淡豆豉,加水约两碗,煎煮至大约一碗时再加入已切成段的葱白,稍作煎煮即可。

  葱姜淡豆豉饮

  功效:解表和中,主治风寒感冒初期的头痛、喷嚏、发冷、无汗者。

  材料:葱白15克、葱须15克、淡豆豉10克、姜8克、黄酒30克

  做法:将淡豆豉、生姜(切丝)加水500毫升,加盖煎沸,加葱白、葱须盖严文火煮5分钟,再加黄酒烧开即可。

  食物相克:

  葱白:服地黄、常山人,忌食葱。

  淡豆豉:服用本药不宜复用汗吐之药。

  淡豆豉炖鸭肉

  功效:本品具有补心宁神之功效,适于冠心病、心血亏虚、心悸及忧烦等症患者食用。

  材料:鸭肉1000克、大葱15克、姜10克、甜面酱25克、黄酒15克、淡豆豉25克

  做法:

  1、将鸭肉去白筋洗净,放入锅内。

  2、加姜、葱、豆豉、酱油、甜面酱、黄酒,适量清水。

  3、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炖熬至熟,捞出猪心。

  4、待鸭肉冷后切成薄片,即可食用。

  淡豆豉瘦肉红枣汤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的作用。

  材料:淡豆豉、瘦肉各50克,红枣7枚,清水9碗。

  做法:将淡豆豉、瘦肉、红枣放入水中煎6小时,剩1碗时即成。每日1次,每次1剂,可连服3个月。

  菊花淡豆豉粥

  功效:菊花性寒,味甘、苦,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诸症。淡豆豉有清热解毒、降压降脂、止痢镇痛等功效。

  适应症:小儿风热感冒,症见发热、怕风、咽干喉痛、咳嗽、痰浓、鼻塞、流浓涕等症。

  材料:白菊花6克,淡豆豉20克,大米50克,白糖30克。

  制法:

  1、将白菊花用干净纱布包好;大米淘洗干净,备用。

  2、锅内加水适量,放入菊花袋、淡豆豉、大米共煮粥,熟后拣出菊花袋,调入白糖即成。

  用法:每日1-2次,连服5-7天。

  淡豆豉田螺汤

  功效:清热解毒,补益气血。适用急性胃肠炎恢复期患者;正常人及伴有精神紧张,压力大者尤为适用。

  材料:淡豆豉30克,田螺肉、番茄各100克、白糖2克,姜、葱、精盐各5克,花生油15克,味精1克,鲜汤或骨头汤500毫升。

  做法:

  1、淡豆豉洗净;田螺肉、番茄分别洗净,切片;姜切片或碎粒,葱切成马耳朵状或葱花。

  2、将花生油在炒锅中预热后,下姜、葱爆香,加田螺肉、淡豆豉、精盐、白糖,注入鲜汤或骨头汤500毫升,武火煮沸5分钟,加入番茄片煮沸,加入味精、食盐调味即成。

二、淡豆豉的功效与作用

  1、发汗解表

  淡豆豉辛散苦泄性寒,入肺经,具有疏散宣透之性,既能透散表邪,又以能宣散郁热,发汗之力颇为平稳,有发汗不伤阴之说。《名医别录》曰:“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常用治外感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证。

  2、宣郁除烦

  淡豆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肺胃之郁热。《珍珠囊》曰:“去心中懊侬,伤寒头痛,烦燥。”故有宣郁除烦之功效。如张仲景《伤寒论》栀子豉汤,选用本品,治发热,虚烦不得眠,胸闷不舒,或心中懊侬,舌红苔黄脉稍数。此乃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所致。用淡豆豉,清宣郁火,则气机自然通畅,其症自会迎刃而解。

  3、和胃消食

  淡豆豉辛开苦降,寒能清热,入胃经,则能和胃消食。若症见脘腹饱胀,暖气酸腐,不能食,大便不调,甚至黄疸,痞块,膨胀,脉滑而紧盛。此乃气机不利,食滞不消所致。可选用本,宣郁利气,和胃消食。使气机得通,饮食得消,则诸证自除。

  4、清热止痢

  本品性寒能清热。《药性论》载:“治血痢腹痛”。而《范汪方》豉薤汤,则用本晶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故本品有清热止痢之功效。若症见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此乃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可用本品清热止痢。

  5、安 胎

  《会约医镜》曰:淡豆豉“安胎孕。”本品性寒味甘,寒能清热,甘寒则益阴。对于素体阳盛,或七情郁结化热,或外感邪热,或阴虚生热,热扰冲任,损伤胎气,以致胎动不安,症见妊娠期下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心烦不安,手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可选用本品,滋阴清热,凉血安胎。

  6、解 毒

  淡豆豉味甘,甘能解毒。《名医别录》曰:“主瘴气恶毒。”《日华子本草》曰:“治中毒药”。《本经逢原》则曰:“治误食鸟兽肝中毒。”故本品有解毒之功。可用治山岚瘴气恶毒,食物中毒,丹毒,及上疮痛烂等证。如姚和众选用本品“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药性论》则用本品,“治上疮痛烂。”

三、淡豆豉的研究与常用药方

  1、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2、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补缺肘后方》)

  3、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范汪方》鼓薤汤)

  4、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太,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

  5、治断奶乳胀: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6、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

  7、治阴茎上疮痛烂: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药性论》)

四、淡豆豉的简介

  1、药 名

  淡豆豉 dandouchi

  2、别 名

  香豉、淡豉。

  3、来 源

  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4、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上部蔓性,密生黄色长硬毛。3出复叶;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托叶小,披针形;小叶3片,卵形、广卵形或狭卵形,通常两侧的小叶为斜卵形,先端钝或急尖,中脉常伸出成棘尖,基部圆形、阔楔形或近于截形,全缘,或呈微波状;两面均被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短阔,腋生,有2~ 10朵花;花白色或紫色;花萼绿色,钟状,先端5齿裂,被黄色长硬毛;花冠蝶形,旗瓣倒卵形,先端圆形,微凹,翼瓣篦形,有细爪,龙骨瓣略呈长方形,基部有爪;雄蕊10枚,2体;子房线状椭圆形,被黄色长硬毛,基部有不发达的腺体,花柱短,柱头头状。荚果长方披针形,褐色,密被黄色长硬毛。种子卵圆形或近于球形,种皮黄色、绿色或黑色。花期8月,果期10月。

  5、产地分布

  全国均有栽培。

  6、采收加工

  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壳取种仁。炮制取桑叶、青蒿各70~100克,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人净大豆1 000克中,待吸尽后,蒸透,取出,稍凉,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 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7、药材性状

  椭圆形,略扁,长0.6—1厘米,直径0.5~ 0.7厘米。表面黑色,皱缩不平,上有黄灰色膜状物。外皮多松泡,有的已脱落,露出棕色种仁。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8、性味归经

  性凉,味苦、辛。归肺经、胃经。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