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睡眠那里出问题了呢?

时间:2022-06-30 作者:一叶孤城17796060 来源:漂亮女人网

前言:睡眠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问题,就目前调查得知,幼儿失眠已成为一种儿童常见的疾病,其不仅仅影响着宝宝们的智力发展,并且还会给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烦恼,以下就来看看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睡眠吧!

  9岁坤坤失眠3

  【临床案例】9岁男童坤坤(以下均为化名),失眠3年。可自6岁上寄宿学校,就自觉晚上睡不着,白天总想睡。因为上课瞌睡,身为班干部的坤坤挨了老师的批评,自尊心强的他,哭着央求妈妈一定带他到大医院看病。经医师仔细询问病史、进行睡眠监测检查,坤坤被诊断为儿童失眠症。

  【专家分析】坤坤的失眠症表现为:夜晚入睡困难,晚89时上床,但一定要开着电视坐在床上看,可能到1112时还睡不着。整晚睡眠时间少,每晚仅熟睡56个小时。晨起早醒,常常夜里就醒了,醒后不愿再睡。

  6岁明明梦游”2

  【临床案例】6岁男童明明,梦游”2年。4岁起至今,明明晚上常于睡眠中坐起或下床行走,最近的一次,差一点于凌晨3时走出住宅小区。爸爸带他就诊,被诊断为睡行症。

  【专家分析】明明睡行症的表现为:多发生于晚夜间睡眠的前1/3。表现为睡眠中突然坐起,瞪视茫然,有时自言自语,但父母听不清他说什么。初发病时在床上爬来爬去,常于白天起床前发现他从床的一头睡到了另一头,或从自己睡的小床上睡到父母床上。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下床行走,到冰箱里拿东西吃,半夜站立于父母床头瞪眼看他们。

  发作中常有一些不恰当行为,如在卧室内大小便,将鞋放到餐桌上。平时发生时多在家中几间房内走动,但就诊前最后一次,半夜自己打开家门,从四楼家中一直走到了离家约1公里远的小区门口。明明发作上述行为时,很难被父母唤醒,事后问他也完全不能回忆起来。

  小儿疾病,梦游,实际发生于几乎无梦的非快动眼睡眠期,因此,最新儿童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称为睡行症。儿童睡行症起病于4~6岁,男孩多见,儿童中发生率可达15%

  有的患儿在发作中可能伴有攻击行为,如打父母、砸东西;有的甚至会穿过窗户,或走出户外,甚至走上马路;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意外伤害,这一类患儿一定要及时到儿童睡眠专科就诊。

  追问坤坤失眠的原因是什么,他说外婆夜间睡眠差,他从出生到3岁和外婆同床睡;外界环境嘈杂,坤坤父母开豆腐坊,每晚23点磨豆腐的隆隆声,会将好不容易睡着的坤坤又惊醒。睡眠环境改变,坤坤6岁上寄宿学校,离开了家庭熟悉的环境。此外,还有心理因素,近期因为听姐姐讲了故事,害怕一闭眼就看到姐姐说的那个鬼

  民间俗语常说: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几乎没有人相信小孩子会失眠。但国外研究显示:儿童由于睡眠障碍导致的白天过度嗜睡,其发生率可占36%42%,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学习成绩及精神行为,均可因失眠受到明显损害。因此,有类似症状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带他及时就诊。

  6岁小军夜惊”1

  【临床案例】6岁男孩小军,夜惊”1年。因反复夜间睡眠中惊叫,哭闹不安1年余,妈妈带他到多家医院就诊,最终医生对其睡眠监测诊断为儿童睡惊。

  【专家分析】小军的睡惊表现为:睡眠中突发惊叫,哭闹不安,极度惊恐表情,难以安慰。发作时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散大,面色潮红。发作时四肢硬,无目的乱踢打,拒绝与父母的身体接触。双眼圆睁,但父母唤之无反应,旁若无人。发作时很难被父母唤醒,发作停止时可清醒,但往往父母问刚刚你做了什么,小军回答不知道,没做什么

  儿童夜惊较多见,中医称夜啼,俗称夜哭郎,儿童发生率约3%左右,多见于57岁,男孩多见,每次发作可能仅数分钟,但每晚可发作23次。多发生于上半夜,为儿童睡眠觉醒障碍。因发作严重时,有对父母身体接触的抗拒行为,可导致自伤或伤人,应特别注意防范。

  9岁小琳睡美人

  【临床案例】9岁女童小琳睡美人。小琳是一对姐妹花的老大,美丽聪明,可从去年开始不明原因地白天睡眠增多,只要安静几分钟就可以睡着,现上小学三年级的她,被大家称为睡美人,小琳妈妈带她看了很多医院都难以诊断,在经儿童睡眠专科医师详细询问病史、视频脑电图监测及睡眠监测后,诊断为发作性睡病

  【专家分析】小琳的发作性睡病表现为:白天睡眠增多,安静几分钟即可入睡,易唤醒,但维持醒觉状态仅数分钟又可再入睡。白天清醒时自觉疲倦、乏力、无法正常上课,以致休学。夜间睡眠辗转不安、易醒、易做噩梦。近两月出现情绪激动或大笑时突发全身无力,可致膝软跌倒

  发作性睡病为慢性神经系统障碍,至今病因不明,国外报告普通人群发病率为0.05%,多起病于515岁,以突发的不可抗拒的睡眠为特征,在安静松弛或久坐状态下易发生,半数病人可伴猝倒——大笑、哭闹、发怒等情绪波动时易诱发,可伴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

  因儿科临床少见,且易与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如儿童鼾症等)、睡眠剥夺、脑炎、脑积水、脑肿瘤、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所致继发性睡眠异常相混淆,常易被漏诊或误诊。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