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脉“切脉”防养生 学中医

时间:2022-08-12 作者:竹影风行 来源:漂亮女人网
摸脉,又称“切脉”“号脉”“把脉”等。摸脉诊断疾病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先圣医家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诊察疾病的方法。目前一般以寸口诊法最为常用。
 
祖国医学认为,脉象的形成与人体的脏腑气血关系密切。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水谷精微通过经脉而输入全身。从脏腑来看,人体各脏器组织与血脉也息息相关,其中以心最为密切。根据脉管搏动显现部位的浅深,跳动的快慢,形态的粗细长短,应指的强度有力无力,每次搏动是否有规律或者间歇时间的长短,脉管的通畅充盈波动感等可以观察人的整体状况,判断察觉疾病。中医总结了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常见脉象有28种。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除了出现平脉外,还可出现28脉中的多种脉象。
 
未经过中医专业训练的普通人,通过简单的摸脉也可以了解自己身体的某些信息。健康人在休息状态下,心脏每分钟搏动60-90次。如果休息时摸脉,发现每分钟脉搏跳动高于100次,提示可能存在心动过速;每分钟低于60次则提示可能存在心动过缓。这两种情况都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临床上有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叫做房颤,可导致中风等严重并发症。房颤发作时有着非常明显的脉搏跳动特点:一是脉搏跳动次数增加,二是脉搏跳动很不规则,这两个特点都比较容易识别。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摸一下自己的脉搏。在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等胸部不适症状时,及时摸一下自己的脉搏,这样有可能在早期发现这种心律失常,从而获得治疗的机会。通过摸脉也可以发现心脏早搏。心脏早搏时原本规律的脉搏会突然停止一下,可出现脉搏间歇现象。如果摸脉发现自己两侧肢体脉搏跳动的强度明显不同,建议到医院就诊,排除是否存在一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情况。
 
自摸脉的方法是采用端坐位,一侧的上臂手心向上平放于桌面上,然后对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并排轻放到手腕外侧靠大拇指一边,即桡动脉搏动处,稍加寻找就会清晰地触摸到自己的脉搏。记录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观察脉搏跳动是否规律等。如果反复都摸不到自己的脉搏,就需要到医院去就诊了。
 
李时珍云:“脉为四诊之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一种疾病可见多种脉,一种脉也可见于多种病,因此,单靠诊脉来全面诊察判断认识疾病,显然是不全面的。只有在望、闻、问、切四诊综合的基础上辨治,对于疾病的诊断才会全面、准确、有效。
 
 
 
健康长寿一直是老百姓追求的美好愿望。在上海市中医医院门诊候诊大厅进门的柱梁上有一句古人名言: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如果想健康长寿,最重要的是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就把养生防病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遗憾的是每天有很多老百姓走过此地,但很少有人停留脚步,铭记思考一下其中的意味。他们只顾匆忙看病配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再是已病防变。它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果人们平时不注意保健养生,平时多食少动、生冷不节、过食肥甘厚腻、抽烟酗酒,却只将祛病消疾放在医院的环节,岂非本末倒置?
 
生活处处有中医
 
那么,老百姓究竟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医呢?又怎样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呢?一提到中医,许多人可能都会联想到苦苦的中药,各种丸、散、膏、丹,奇怪的偏方、秘方……其实这是人们对中医的误解。中医并不仅限于此,它其实可以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衣食住行、四时变化养生等。
如日常说的顺口溜“胡椒驱寒兼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鱼虾猪蹄补乳汁,猪肝羊肝明目好”,这是中医;如你感冒了,发烧怕冷,妈妈让你多盖床被子,焐点汗,第二天你觉得舒服多了,这也是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捂秋冻,冬日进补,依据四时的不同我们采取不同的养生方式,这也是中医。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老百姓最好能学点中医基本知识,那样,才能看清楚中医的门道,也才能找准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如果生了病,也不会动不动就听信广告、传言,反而上当受骗。
 
不学医不孝不仁
 
古人言:“子不学医则不孝,父不学医则不仁”。“子不学医则不孝”意思是为人子女者应懂得一些医学常识。特别是当今社会,很多年青人都在外面打拼,很少有时间去关心父母,而父母又不想拖孩子后腿,所以等父母病得很重了才和孩子们说,往往这个时候已经进入疾病的晚期了。如果子女多一点医学知识,就可能在平时的生活中给父母以疾病的指导,特别是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督促他们合理地用药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尤为重要。“父不学医则不仁”是说一个做长辈的不懂点医学知识,可能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忽视很多问题,从而给孩子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造成终生的遗憾。仁义礼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慈子孝才是天伦之乐。打破一个个幸福家庭的往往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而中医的“治未病”正是打造幸福家庭的一个法宝。
 
中医的两大特色
 
辨证治疗和保健养生治未病,是中医两大特色。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养生,就是坚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保养身体。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顺应四时、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形与神俱,精神乃治。讲究的是脏腑调和,经络通畅,协调平衡。中医历来重视养生,在养生理念上历史渊源深厚、内容博大精深,养生方法亦丰富多彩。当今医学模式已由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综合模式,其健康观应涉及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层面,这与中医养生的整体观是相一致的。中医养生与广大百姓具有深厚的文化亲缘,这种源自民众的东西往往具有非凡的亲和力,中医的养生理念、方法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它源自于医学却贯穿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老百姓自己学了中医基本知识,就会拥有一双慧眼,也能选择识别合适自己的中医方法了。老百姓养生当然是听自己的,而不要人云亦云,盲目地相信什么“养生大师”、民间偏方,只要坚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保养身体,再加上正确的中医指导治疗,就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快乐的人生。(上海市中医医院    神志病科    许良    主任医师)

热门关键词